香港大营救中抢救第一批英军和陈策的故事、弘扬东纵抗战精神的意义
东江纵队司令员、开国少将曾生之子 曾德平
(一)
在这里我想讲一讲香港沦陷前夕东江纵队抢救出一批英军高级干部和国民党驻港最高级军事长官陈策将军的故事。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偷袭珍珠巷,同日,日军越过深圳河进攻香港,25日香港沦陷。沦陷前夕,英国人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准备宣布投降。香港总督杨慕琦在宣布投降前夕,召集驻港英军高级人员及各国头面人物打招呼会议,在座人员听后都傻了眼,不知所措。这时在座的国民党陈策将军起立,振臂高呼:“谁不愿投降的,跟我走!”(陈将军为什么有底气讲这番话,开会之前他的副官徐享与我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在某地咖啡馆里,密谈了有关东江纵队协助突围的接应)。
听到陈策将军话,在座英军振奋,纷纷表示不投降,愿跟随陈策将军突围。陈策问杨总督目前还有什么能指挥得动的部队?总督回答,只有鸭脷洲的六条鱼雷艇。2月25日下午4点,陈策率领英军军官及中方人员共60余人,突破日军的炮火封锁,到鸭脷洲登船,开始了突团,向预定的海城猛进。
在穿越日军炮火阻击中,有三艘鱼雷艇被击沉,其中包括陈策将军这条艇。他率先跃入冰冷刺骨的大海,取下假肢连同假肢中存放的4万元港币一同丢入海中。后被其它艇救回。三条艇冲破日军火力封锁,从香港海域到大鹏湾海域经平洲岛时,一艘被击伤艇沉没,全部人员转移到余下的两艘鱼雷艇上,成功抵达南澳半岛。守候于登陆地点的东江纵队接应部队已做好接应,安全将突围英军和陈策将军随行人员接上岸,开始了护送。
他们翻过扯旗山,经大山下,新圩、水头、石角头抵东山寺住宿(此处是东江纵队干部培训班驻地),行程10公里。东山寺位于红花秃或排牙山边,地处偏僻的丛林之中,三西环山,隐蔽安全。寺内曾作为东江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足可安排七、八十人的食宿。
翌日从东山寺出发,经大鹏~王母~翻过未木岭或求水岭,经大林坑~翻过田头山~石头河水库,进入惠阳地界的塘埔(塘横),渡过坪山河(此处附近有一潭仙古庙,庙距东山寺走小路约20-30公里,接近一天的步行速度,突围英军在此过夜),之后白云坑(淡水地界)~泗水~高埔,进入新墟。自此进入国统区,到隆镇隆过夜,最后抵达惠州天主教堂?;葜菰ピ忌烫檬堑笔庇⒕裢呕葜莅焓麓?。到此,我们完整将突围出来的60余英军安全交到英国人手中。
(二)
八十年前,党创建和领导的东江纵队于华南抗战的洪流中崛起,成为华南人民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东江纵队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特点鲜明的东江纵队精神:忠贞不渝、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念;万众;心怀天下、顾全大局的宽广胸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将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我们要讲好东纵故事,让东纵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永放光芒。
1.筑牢理想信念基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革命到底的理想信念,是东纵将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东纵领导人的曾生、王作尧分别为中山大学、燕塘军校毕业生,在那个时代完全可以过上中上等生活。他们为什么选择共产主义信仰?曾生回忆自己入党场景时说:“我自从了解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并认定要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之后,就千方百计寻找党的组织,渴望能早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能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倍菰诔て诠滦泻?、独立作战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信念,坚持战斗。东纵精神教育我们,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敌人多么强大,只要坚定信念,就能在艰难险阻面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增强以人民为中心意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人民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在战火硝烟中,南粤老区人民与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始终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东纵奋斗因人民支持而胜利。传承东纵精神,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群众路线,一切工作都围绕人民的需求和福祉展开;始终做到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一起奋斗,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3.增强斗争精神。烽火岁月中,东纵秉持“置之死地而后生”精神意志、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的斗争艺术取得了胜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革命斗争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华章的必然要求。在经济特区初创之时,面对各种质疑,一大批经历了革命斗争考验的东纵老战士,义无反顾地投身经济特区的拓荒和建设,以发展成效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正名”。弘扬东纵精神,要增强斗争本领,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挑战,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创出新业绩。
4.坚持合作共赢。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东江纵队推动人民群众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团结抗战,争取与同盟国的合作,赢得了抗战的重大胜利。新时代要用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遵循“胸怀天下”这个历史经验,在工作中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