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王作尧三进大岭及开辟根据地的故事
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开国少将王作尧之子 王勇前
今天,我在这里,怀着崇敬与思念,讲述我父亲王作尧的抗战故事。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后人奋勇向前。
1935年1月,那是改变父亲命运的重要时刻。父亲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离开东莞考入广州黄埔军校,进入步兵科学习。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他渴望在军事领域学到本领,为抵御外敌入侵做准备。不久之后,父亲结识了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简称中青)的领导王均予,并自此接受中青的领导。父亲利用在军校学习的便利条件,积极开展兵运工作。他在学校创建抗日十人团,不辞辛劳地到大学去讲述抗日的道理和游击理论,唤醒更多青年的爱国热情。
1936年,父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1938年1月,他接受组织的安排,从广州外线工委被调到东莞,肩负起组织抗日队伍的重任。当时的东莞,抗日力量薄弱,但父亲毫不退缩。他来到东莞后,马上和当地党组织成立游击小组,第一站便是张英所在的地方,张是大岭山书记,在当地积极配合父亲的工作,为组建抗日武装打下基础。起初只有二十来条枪、二十来人的队伍。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紧接着,山厦、高埗、清溪、平湖、大朗等地也先后成立了游击小组。
二进大岭山时,父亲将游击队员拉上苦草洞集训,进一步提升队伍的战斗力。在此期间,接连打了两场具有国共合作性质的小战。一场是模范壮丁队和县常备队共同抗击日寇在榴花塔登陆。那一天,战士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用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另一场是在白沙,当时鬼子海军陆战队400人前来抢粮,国军一个营和我们的模范队严阵以待。敌人进入埋伏圈后,枪声四起,模范队甚至用上了清朝木制的前堂炮,铁链横飞,战鼓轰鸣,吓得日军不知所措,还以为是什么新式武器。可惜的是,到了中午后,敌军开始撤退,国军却以“穷寇莫追”为理由停止了攻击。不过,我们模范军还是为战士们端上了热腾腾的米饭,鼓舞着大家的士气。
三进大岭山时,前两场战斗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人民抗战的信心,却也吓坏了敌寇。父亲乘胜追击,率领山厦、平湖等游击小组主动攻击日军。他们火烧大涌桥,袭击沙井炮楼,让日军疲于奔命。最终,父亲一举把敌人赶出了宝安县城,这是南方共产党在抗日时期首次取得解放县城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华南地区的抗日士气。
1940年9月,东移失败后,部队回到东宝。在上下坪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决定尹林平、梁鸿钧、曾生到东莞开展抗日游击,而父亲和周伯明等36人则到宝安建立羊台山根据地。父亲担任书记,刘汝深任副书记。在地方党的配合下,队伍很快发展到300多人枪(还不包括民兵),并建立了兵工厂和医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根据地设施。
不久之后,父亲接到了大营救的通知。他和梁鸿均总队长把大营救的据点定在了白石龙。当时,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一条至关重要的军需道,它是通往香港到白石龙兵工厂和医药的物质通道。然而,这条道路上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土匪群,其中最大的一股盘踞在靠香港的大慕山。为了确保大营救行动的顺利进行,父亲派出武工队与土匪谈判,最终把他们通通赶走。这次大营救行动,成功救出了300多位文化名人,为国家保存了珍贵的文化火种。我母亲何瑛就是第一批被护送过来的人员之一,那时她和父亲还不认识,却也在父亲的努力下,脱离了危险。
1944年7月,中央通知东纵以最大的主力,最快的速度上粤北迎接王震,建立五岭根据地。父亲与杨康华、刘培等人,北渡东江,炸毁桥头堡,冲入罗浮山,进入冲虚观,建立了东纵司令部,如今东纵司令部的牌子还挂在那里,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时,尹林平担任广东临委书记,在召开大会会议开到一半时,敌人就来了。尹林平派父亲前去抵挡。父亲在公庄麻柞接连打了好几仗,回来时已是8月15日,日本投降了。
抗战岁月,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岁月,而父亲在抗战时期充满传奇色彩的事迹,是这一时期广东人民奋起抗战英雄事迹的缩影,他的故事是对抗战精神的永恒致敬,彰显了那段历史中中国军民的坚韧与勇气,激励着后人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父亲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铭记历史,激励未来,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